《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
它的内容描写了唐玄宗想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所以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此曲时,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来其意境与月宫的神话是吻合的。
《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断还保存在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据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三十六徧(段),由散序(六徧)、中序(十八徧)、曲破(十二徧)三部分组成。散序的六徧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萧、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所谓“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它可能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但中间可能还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它有歌有舞,也有器乐伴奏,所谓“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可能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开始时,有散板的引起,称为“入破”。白居易的《卧听法曲〈霓裳〉》诗称:“朦胧闲梦初成后,婉转柔声入破时”,可见其曲调是相当抒清的,不过很快就转入“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快板部分。这一部分在转入快板前可能有一个由散板入快板的过渡段“虚催”,中间也可能还有由快转更快的几次变化。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白居易自注云:“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可见《霓裳羽农曲》由于曲情的要求结尾处没有像别的大曲那样采用极快的“煞衮”作结。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芋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 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霓裳羽衣曲》的例子,说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
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是《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广陵散》。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法曲,传说是唐玄宗面见杨贵妃时,变幻多姿、唯美绝伦的三千世界,用音乐形式表达出来的故事。其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华夏乐舞之源”。
《长恨歌》:是唐代长篇乐府诗,通过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愿景。其曲调婉转悠扬,情感深沉,成为中国乐曲史上的杰作。
《广陵散》:是唐代琴曲,据说是东晋琴家嵇康所作。其曲调悠扬柔美,虽然时隔千年仍然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琴曲中的珍品。
唐代法曲是指唐代时期的一类音乐曲目,它们的创作和演奏形式遵循一定规则和约束条件,因而得名“法曲”。唐代法曲有固定的节奏和基本旋律,歌曲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比较统一,内容和情感表达却很多样,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
唐代法曲,作为源自 的音乐形式,其精髓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就已经显现,到了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法曲融合了清乐、道曲和佛曲元素,还融入了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深受唐明皇李隆基的喜爱。其中,著名的《紫云曲》就是明皇在梦中听到的仙音,后被录入乐府,成为《法曲献仙音》这一经典之作。陈旸的《乐书》记录了《法曲献仙音》源自唐代,其调子独特,乐器包括铙钹、钟、磬等,但现存曲目寥寥,大部分已失传。
宋代时期,柳永、姜夔和周邦彦等人也有创作《法曲献仙音》的词作,以双调形式呈现,字数各异。《法曲》本身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古代乐曲,最初与 相关,后来逐渐与汉族清商乐结合,发展成为法曲。《法曲》的变体众多,如法曲第五煞、法曲入破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关于朱庆馀的《闺意》诗,实际上是他在科举考试前向张籍投赠的行卷诗,巧妙地以新妇自比,借助张籍的比喻表达了对自己的作品信心。张籍的回应诗《酬朱庆馀》则进一步肯定了朱庆馀的才华。周邦彦的《法曲献仙音》词以大石调为正体,展现了法曲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唐代法曲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法曲献仙音》不仅是音乐上的瑰宝,也承载了唐代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诗词的流传,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