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的产生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在1259年,中国就制成了以黑火 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随后,又发明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铣,到明代已在军队中大量装备。
14世纪时欧洲也有了从枪管后端火门点火发射的火门枪。15世纪欧洲的火绳枪,从枪口装入黑火 和铅丸,转动一个杠杆,用硝酸钾浸过的燃着的火绳头移近火孔,即可用手点燃火 发射。
最有名的火绳枪是16世纪20年代出现于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枪。这种火枪的口径在23毫米以内,枪重8~10千克,弹丸重约50克,射程达250米。弹丸用木制的或铁制的通条从枪口装填。装备“穆什克特”火枪的步兵称为火枪手。由于火绳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这种枪在16世纪后逐渐被燧石枪所代替。
来复枪
早期的枪械部是前装滑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名铁匠戈特,为了简化前装手续,减少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读音是“田田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 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16世纪以后,膛线由直线形改为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出膛后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加了射程。较为有名的是法国的米宁前装式来复枪。此枪重约43千克,有4条螺旋形膛线,最大射程914米。弹丸长形,头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于口径,比较容易从枪口填装,发射时火 气体使弹底部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但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后装枪真正得到发展以后,螺旋形膛线才被广泛采用。
最有名的是 帕特里克弗格森于1776年发明的一种新式来复 。这种枪射程达180米,平均每分钟可射4~6次。这比起当时每分钟只能发射一次,射程仅如米的一般 来说确是巨大进步。弗格森在枪膛内刻上螺旋形的纹路即来复线,使发射的弹头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飞行的稳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枪上安装了调整距离和瞄准的标尺,提高了射击命中率。
19世纪,人们对枪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 室的 ,采用球形弹丸,弹丸装入枪管后,利用探条冲打,使弹丸变形而嵌入膛线。这种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德尔文被称为“现代 之父”。
1848年出现的米涅式 ,构造比德尔文 更加简化,省去了专门的 室,弹丸也改为中空式。
从后面装弹的击发枪
1800年,人们发现了雷汞,紧接着便又发明了含雷汞击发 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带火孔的击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火 ,这就是击发式枪机。随后,1812年在法国出现了定装式枪弹。它是将弹头、发射 和纸弹壳连成一体的枪弹。于是,人们开始从枪管尾部装填枪弹。这是由一位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1835年发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枪称为“针枪”。一勾扳机,一根长撞针便从弹 筒的底部穿过,插入炸 ,刺在 ,引发炸 爆炸,将弹丸发射出去。后膛迅速装弹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并于1840年装备普鲁士军队。
击针枪比以前的枪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种姿势重新填子弹。可是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极力反对后装枪。 使对后装枪持反对意见的人改变了看法。1866年,奥地利军队在 中遭到了后获枪的沉重打击,于是法国、俄国、奥地利,还有欧洲其他国家都纷纷装备了后装枪。
1866年,法国装备了A·沙斯波式击针枪,俄国则装备了 人卡莱式结构的击针枪。然而,纸壳子弹没有可靠的密闭,影响射击精度,并使枪机结构复杂化了。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击针枪被更完善的机柄式 所代替,这种 使用定装式金属壳子弹和装有弹簧击针的活动枪机,把气体由封起来,解决了后喷问题。
这种从后面装弹的武器从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射程、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从此,枪在 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战役中,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惨重的打击。
首先使用金属壳子弹的毛瑟
1871年,普鲁士王国姓毛瑟的两兄弟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发射金属外壳子弹的 ,并用它来装备军队。这是一种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 。这种枪的口径为11毫米,有螺旋膛线,发射定装式枪弹,由射手操纵枪机机柄,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这种枪可靠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很快显示出它的威力来。
1881年,毛瑟 改进后,在枪管下方枪托里装上可容8发枪弹的管形弹仓,将弹仓装满后,可多次发射,1882年被普鲁土 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进一步改进其设计,最后发明出一种装在枪内的5发匣式弹仓。这种枪成为德军的制式步兵武器,并被世界备国所仿造。1886年无烟火 首先在法国用作枪弹发射 后,由于火 性能提高,残渣减少,以及金属深孔加工技术的进步, 的口径大都减小到8毫米以下,弹头初速也进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 也改为使用这种无烟火 制造的枪弹,并将口径改为792毫米。不久,很多国家都购买和装备了这种先进的 。
小口径自动 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单兵突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1958年,美军首先开始试验发射556毫米雷明顿枪弹的小口径自动 AR15。它由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斯通纳设计,1963年定名为M16 并装备部队,开枪械小口径化的先河。M16 重3l千克,有效射程为400米,弹头命中目标后能产生翻滚,在有效射程内的杀伤威力较大。这种枪后来的改进型M16AI和M16AZ ,均用来装备美军。
德国HK33E 许多国家也研制出多种发射小口径枪弹的 。前苏联于1974年定型了口径为545毫米的 74自动枪和P11K74轻 。在欧洲一些国家还装备了无托 。这种枪握把在弹匣前方,可保持足够的枪管长度,枪长明显缩短,如法国的FAMAS ,奥地利的施太尔通用枪和 的SA80 。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556毫米作为枪械的第二标准口径,并在各公约国军队中装备这种高射速小口径的自动 。
枪械的发展历史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枪械的发明与 技巧都已经相当成熟,如今的枪械越来越轻便、越来越可靠,威力越来越大,精准度也越来越高。之所以尽管如此,是因为早期枪械到现代枪械的过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期枪械
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枪”要追溯到1259年。中国发明了以黑火 为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支“突火枪”。它前部是一根粗竹管;中部膨胀的部分是火 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部是手持的木棍。
其发射时以木棍柱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 气体喷一枪口两三米远,其原理接近于现在的枪械。当中国的火 传到西方之后,在14世纪中叶,欧洲最早出现了“火门枪”。
一战时期的枪械
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自动枪械,并被应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中。一战之后,枪械的种类也相对多了起来,例如 、冲锋枪、手动 、半自动 、自动 、狙击 及 。
期间先后出现了许多新型枪械,如德国的Kar 98k毛瑟 、MG3 MG42,美国的M1加兰德 、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 , 的李-恩菲尔德 、布伦轻 等。
二战时期的枪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期,还出现了自动 和突击 ,1944年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7.92毫米StG44突击 ,拥有火力强大、轻便、在连续射击时亦较 容易控制的特点,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突击 ,亦对世界各国枪械的研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后,美国开发了M14自动 及M60 。越战时期,冲锋枪及自动 已成为主要作战武器。例如20世纪60年代装备美军的7.62x51毫米M14自动 ,战时显示大口径子弹不适合用作突击 ,尔后开发出著名的小口径M16自动 ,此时世界各国亦分成北约及华约口径作制式弹 来设计各种枪械。
现代枪械
自21世纪以来,枪械技术发展迅猛,不仅枪械的种类多种多样,而且用途各异。现代 以突击 、狙击 、自动 和卡宾枪为主, 以重 、轻 和通用 为主,而冲锋枪在 上的用途已经逐渐被突击 和卡宾枪所取代,主要装备特种部队和警察。
然而人们对于枪械的探求仍未停止,始终在探求现代枪械更多未知的一面,以满足未来 的需求。
世界 简史
由于短小轻便,携带安全,能突然开火,杀伤近距离有生目标,而作为单人自卫武器,一直被世界各国军队和警察等人员大量使用。
出现的时代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意大利摩德纳城年代记载在1364年出现了一种长约17厘米,名为“希奥皮”的短枪,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种 ;一种说法是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对两吉斯蒙德的 中使用了一种哨声短枪,有人认为这是世界最早 ;另一种说法是, 出现在1540年,由意大利人造出了皮斯托亚 。
从16世纪中叶开始, 开毫米始应用于 领域。在1544年,德 特战斗中德军首次使用了 。随着金属弹壳的发明,出现了多管旋转击发 也就是“胡椒瓶 ”。
1835年,美国军人柯尔特发明了第一支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 。这种装有底火撞击与线膛枪管的 ,在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 期间得到迅速发展(柯尔特M1860转轮 )。
在1873年美国陆军开始采用柯尔特11.43后装式单动 ,即“柯尔特M1873转轮 ”。从一战开始到二战后,多个国家都装备了不同类型的 。由于 对瞎火弹的处理十分简便,安全可靠,所以有许多国家的警察和军队使用。
1889年毛瑟 问世,确立了自动 结构的原理。1893年,德国制造了第一支实用的博尔夏特7.63毫米自动 。美籍德国人乔治·鲁格在1899年基于该枪研制成功了世界闻名的鲁鲁格P089毫米 ,从1908年起鲁格P08枪装备德国军队达30年之久。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动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自动 ,如美国的柯尔特M1911式11.43毫米 、比利时的勃朗宁9毫米大威力 、前苏联的托卡列夫TT33式7.62毫米 、德国的华尔特7.65毫米 、意大利的伯莱塔M1934式9毫米 、奥地利的施泰尔9毫米 等。
在二战后,各国也研制了一些新型 ,主要有捷克的M1975式 、法国的MABPA15式 、德国的HKP9式 、意大利的伯莱塔M1951式 。
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系列新 ,如意大利的伯莱塔92F9毫米 、奥地利的格洛克17~23系列 、前苏联的5.45毫米小口径 等。这些枪除了材料,制造工艺比以前得到了进步外,自动原理和结构并没有大的突破。 的口径也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的特点:
(1)重量轻,体积小,枪管较短。满装枪弹 的总重量:军用 一般在1公斤左右,警用 在800克左右,枪长大概14-22厘米左右,便于携带。口径多在7.62-11.43毫米,也有采用小口径的,但大多采用9毫米口径,适合于杀伤近距离的有生目标。
(2)弹匣供弹,自动 弹匣容量大,多为6~12发,有的可达20发; 则容弹量小,一般为5~6发。多采用半自动(单发)射击方式,但也有少数 (如冲锋 )采用全自动(连发)射击方式。
(3)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批量生产,成本低。
的不足之处是有效射程近,一般为50米左右,冲锋 的有效射程远些,但也不超过150米。由于冲锋 重量较大,连发精度差,火力不及冲锋枪,因此尚未被广泛采用。由于 的特点,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仍是近距离作战的主要武器,在近战中的地位无可替代。